FlaNnosugar

关于作品与人品的看法

 因为一直在忙各种事情,站点从去年年中开始一直处于搁置状态,最近刚好手头的事情清完,空出来了时间,于是就开始慢慢整理这一年来出现在脑中的想法。

 今年网络社群一如既往的不太平,大大小小的事层出不穷,引发的舆论也由于时间差出现截然相反的论调。我本人平常的习惯是等事情风波过后,去看亲友发总集篇。但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事件中,有一件从发生开始就引发我在意的事,之后一直跟着事件发酵一路追踪,直到事件告一段落。现在整个事件几乎盖棺定论,于是自己也想记录下全程跟踪后的看法。

 接下来的概括仅针对事情本身,不针对其中涉及的人物。

 起因是员工发言不当引发争议,老板出于人情的角度,站出来为员工站台,网民们自然将矛头从员工转向老板。最初只是攻击他们目前的态度,直到其中有人开始扒他们的过往。贴吧建站20年,微博建站15年,从入网开始到今天的言论,凡事公开出来的内容,全部都成为审判的凭据。

 有关注该事件的朋友应该能够猜出来事件的中心人物是谁了。当事情在网上炸开锅后,各路人都对他口诛笔伐。我对网民批判老板的人品感到无可厚非,毕竟错事在先,接受大家的批评与教育是应当的。

 但网民不会仅停留在仅针对作者人品而言。当一部分网民达成基本共识,认为老板是“不对的”时,他们又把矛头转向工作室旗下的作品。有唏嘘作品的美好与作者的低劣不配的,有指责夸大宣传的,更有批判更新速度吊人胃口的。

 前二者带有非常主观的情绪攻击,看到也就划过去了。反倒是最后一条令我陷入了短暂思考。

 引发争议的作品至今已连载十多年,我刚开始混迹互联网时,还没成为老板的作者只身一人创作,靠着接外包维生,同时用表情包等各类形式扩散IP。后来随着作品塑造的世界越发吸引人,越来越多受作品内容吸引而来的人加入他们团队,更新速度这才从年更加快到半年,甚至有段时间做到了周更连载。

 长达十余年的持续创作将灵光一现加工成庞大的世界观,这些成果放在OC切片内容当道的现在,绝对是最成功的范例。现在却因为作者出问题就要去否定,这是不可取且不科学的。

 换句话说,这部分网民在评价作品前,先看作者的口碑,再决定作品的优劣,这显然是片面的。

 那么如果作者在作品中“夹带私货”又如何评价呢,万一读者被影响乃至认同“私货”怎么办。

 这里我自己创作内容大纲的思维过程做例子来回答。

 我创作内容分为“想要写下的脑洞”与“想要传达的思想”两类,前者重在内容,后者重在内容背后的东西。

 对于重在脑洞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一切会始于一段场景切片,某个人物在某地做出了某个行为。接下来则根据人物性格来推测合理性,修改或拓展行动内容,由此形成情节。而当需要传递某种想法时,我会先思考怎样能通过文字或图画将抽象的想法转化成实质的内容,让读者能看得出来,接着再去安排情节。两种类型不是绝对的,形象化后有点像是HSB中的灰阶,二者只是“黑”的含量不同。

 不是所有作者都会去做两种类型。我见过不少作者被打上“夹带私货”的标签,显然这是太想要输出观点给读者,且作者的思想水平明显低于读者。另外,现在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抱怨新番不如旧番看着好,其实本质上是作品思想深度没跟上观众罢了。

 好的作品必定是作者将脑洞与其思想体系结合并加工的产物,不同作品中脑洞与思想的占比各有不同。那么对于以脑洞为主的作品,去揪着其中一点点思想内容做文章,自然是不可取的。换个角度,如果是以传达思想为主的作品,去抨击其中脑洞内容的合理性,显然这也存在问题。

 那么回到事件上。事件中心的作品是以世界观与人物为卖点,属于“脑洞”占比重,作者出现问题,属于“思想”方面可能存在暗雷,这里的暗雷是指可能当年作者思想不成熟,将过去的错误思想或者旧思想放进了作品。这份“思想”在整部作品中的比重不足以盖过“脑洞”,所以用“思想错误”来批判作品是不可取且不科学的。

 刚好有一个比较正面的案例可以拿来延伸拓展。有个从零几年在电视台播放的国产剧,主创团队其中一个核心人物因为违法被抓,即便如此每隔几年都会在网上形成一股文艺复兴。与上一个例子不同地方有好几个,首当其冲的是他是以传达“思想”为主线,通过人物的行动轨迹来达成目的,符合前面提到的类型。但不同的是,哪怕是作者出了问题,大家依然认可这部作品。

 跟踪这次事件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在网络上发声的大部分人似乎都不太愿意对“事物并非绝对黑或白”表态。实际上绝大部分事物都是“灰阶状态”,是一种非黑非白的混沌状态,用我对哲学的浅薄理解来说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除开哲学天选圣体,大部份人包括我在内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黑白”思维教育。要完成从“黑白”到“灰阶”思维的转变,至少要解锁以下几个前置:

 其一,曾有过认知颠覆,具体指某一天得知曾经认为是正面的人物或者事物出现了负面消息。其二,能够理性分析矛盾的每个方面,这里的矛盾用的是马哲范围内的定义,能够接受事物同时具有两面甚至两面以上的性质。

 就我自身来说,受平常跟踪新闻的影响,一般很少会在见到事物的最初就确定它的性质,不去分析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益还是有害,而是先想它对谁来说是好是坏。这样一来看问题就有了视角,而分析多个视角就能促成“灰阶”的形成。

 这次借员工与老板舆论转向的事件,主要是想向来到我站点的朋友们介绍下我对作品的态度以及认知的方式。看到这里,不论是认同也好,质疑也罢,这些都是其次,因为在产生认同与质疑前,作为读者的你至少在心里有个大致概念,这就足够了。

 其实还有一件小事就是关于扒记录的。我在前面用词“贴吧建站20年,微博建站15年”实际上是有点不赞成的情绪在的。

 我的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最早痕迹在贴吧,当时也就十三、四岁,心智也不成熟,每天看贴吧里数据党大神做攻略贴,心里既羡慕又神往。突然有一天也想装个逼,但因为数据出现根本性错误,反而被群嘲。气急败坏之下,我和指出错误的人在帖子里吵了一天,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怪对不起他的。

 类似的事情之后还发生了好几次,基本上是重复从装逼,到被骂,再嘴硬的过程。假设一下,只是假设一下。如果哪一天我火了且塌房了,肯定会有人把当初的黑历史扒出来吧。到时候从贴吧翻到微博,都想象不出来会从哪个搁棱弯里找出来攻击别人的话。

 要不从现在开始在网上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好了?